在中国A股市场,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每逢市场调整,社交媒体上便哀鸿遍野,而“量化”二字总能成为千夫所指的完美靶心。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海外成熟市场中却很少见到。即便海外市场的量化交易占比远高于国内,投资者也很少在市场波动时将责任归咎于量化策略。
这种归咎于外因的做法,从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亏钱的感受令人痛苦,而寻找一个外部的“背锅侠”,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自责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习惯性的指责真的有帮助吗?它会不会掩盖了我们自身投资方法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主观交易中常见的三个“心魔”,它们或许才是导致亏损的真正元凶。
1. 心魔一:情绪的“遥控器”
主观投资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它极易受到情绪的操控。与严格遵循数据和模型的量化投资不同,主观决策往往被恐惧、贪婪和侥幸心理所左右,而非纯粹的逻辑分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员,在线下与某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董秘交流后,也可能因为对方极具感染力的描述而“画大饼”。结果往往是“脑子一热”,回头就立刻下单买入该公司的股票。这就是典型的“光环效应”=在作祟,高管的个人魅力掩盖了企业基本面的瑕疵,让专业的分析瞬间失效。当投资决策的遥控器掌握在情绪手中时,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 心魔二:故事的“放大镜”
主观投资的第二个常见陷阱是“以偏概全”,即根据少数个案或动人的故事来做出投资决策。投资者可能因为听到一个朋友靠某只股票赚了大钱,或者读到一个关于某公司前景光明的精彩故事,就草率地投入资金。
这与严谨的量化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有效的量化策略,必须在历史上所有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回测,通过计算统计概率来验证其长期有效性,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两个成功的案例。而当这种基于零散故事的决策失败时,承认方法本身的缺陷是痛苦的。于是,一个外部的敌人就成了最便捷的归罪对象。
“不是我方无能,是量化太狡猾了。”
这种想法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心理安慰,但它阻碍了我们正视自己依赖零散信息而非全面数据进行决策这一根本性缺陷。
3. 心魔三:市场的“逆行者”
主观投资中最致命、也最普遍的一个错误,可能是用错了策略,在错误的战场上战斗。对于A股的许多投资者来说,他们从进入市场开始学到的最经典策略之一就是“追强势股”,即买入那些短期内涨势凶猛的股票。
然而,大量研究和数据揭示了一个与直觉相悖的核心现实:A股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强趋势市场,而是一个反转市场**=**。这意味着,那些在短期内表现异常强势的股票,后续下跌的概率反而更高。这也意味着,无数投资者奉为圭臬的“强者恒强”的信念,从踏入这个市场的第一天起,就可能是一个通往亏损的陷阱。这种策略上的根本错配,导致他们在市场上反复“逆行”,自然难以获得理想的回报。
将亏损归咎于量化基金这样的外部“敌人”,或许能提供一时的“情绪价值”,让我们感觉好受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除了让我们原地踏步外,毫无益处。真正的成长,来源于向内审视,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客观地检查自己的投资框架是否存在问题。
无论是被情绪左右,被故事迷惑,还是在根本上用错了市场的“说明书”,这些内在的偏差远比任何外部因素都更具破坏力。下次亏损时,我们是选择继续寻找下一个“背锅侠”,还是开始审视自己的投资框架?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未来的投资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