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顶级量化基金的百亿合作,为何最终告吹?

用户头像sh_****860vaj
2025-10-24 发布

一次价值千亿的错过

金融市场是一个创造财富神话的地方,但它也充满了无数次“如果当初”的遗憾。今天,我想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一次与国内顶级量化基金的合作机会。那是在他们还未声名鹊起之时,一次失之交臂,让我错过了千亿规模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窥见了三个关于现代金融世界的恐怖真相,彻底颠覆了我对交易、速度和人工智能的认知。

三年200倍:你无法想象的增长速度

故事的主角,是一家如今在国内量化圈无人不晓的头部机构。我们初次接触时,他们的资管规模(AUM)大约是5亿人民币。然而,仅仅三年多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惊人的1000亿。

200倍的增长,在A股二十多年的历史中,我从未见过任何一股主力资金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扩张。

这支团队的核心成员来自浙江大学的一个精英班级。早在他们对外募资前,他们用三亿自有资金跑的内部策略,其业绩曲线就足以让人震惊。与传统“游资”那种大起大落、充满波动的曲线不同,他们的表现稳定得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他们那个成绩,那个走势曲线是沿着45度角长上去的,没有任何的回撤……到年底,他们的投资业绩直接就翻了一倍了。

这种稳定且恐怖的增长,完全不像人类交易员的风格,它预示着一种新物种的降临。

决胜毫秒:速度的极致,是对物理距离的追求

当时,我们已经敲定了5亿资金的配置,合作只差临门一脚。但最终,这次合作却因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法妥协的要求而告吹。

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必须把他们自己的服务器,直接放到我们机构的服务器机房里。

这个要求的背后,不是为了方便管理,而是为了追求极致的交易速度。对于散户来说,交易速度可能是一两分钟内下单成功。但对于他们而言,战场的颗粒度是毫秒级的。信号发出后,是领先一个毫秒还是落后一个毫秒成交,结果完全不同。将服务器物理上紧挨着券商的交易主机,就是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光纤延迟,哪怕只有几毫秒。

他追求的是我的第一毫秒能不能下单成功,我的下一毫秒能不能下单成功。

这个需求直接触碰了合规的红线。将外部服务器置于核心机房,意味着我们无法有效监控他们的代码和操作。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如果他们入金10个亿,然后通过修改一行代码,让账户显示有100个亿的资金,我们根本无法察觉和阻止。这种潜在风险是我们作为机构绝对无法承担的。

最终,合作因合规问题而终止。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到,对于顶级的量化玩家而言,胜利不仅是策略的胜利,更是物理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的胜利,是对毫秒必争的极致追求。

AI已成“掠食者”:一个月,学完人类十年功

如今,量化交易已经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在A股市场每天一万亿的成交量中,有3000到4000亿是由量化基金贡献的。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答案是:人工智能,特别是交易大模型。

一个最恐怖的例子是,他们将国内市场过去5万只“妖股”的所有数据喂给AI大模型进行学习。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AI就完全掌握了那些最顶尖的游资花了十年时间在血战中摸索出的各种复杂战法。

从如何判断弱转强、如何“打板”(在涨停价买入)、如何计算“封板”(用大单封死涨停)所需资金,到如何应对“炸板”和“回封”,所有这些被视为人类交易艺术的精髓,AI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已融会贯通。

人家一个月时间学习了游资需要花十年时间才学习的东西,你想他这么快就学习到了,因为他是人工智能,他是AI。

其结果是毁灭性的。曾经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传统游资,在AI的降维打击下“被割得喘不上气来”。许多顶级的主力资金甚至选择暂时离场休息,因为他们发现,牌桌上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他们根本打不过了。

当牌桌上只剩下机器

回顾这次错过的合作,它揭示了三个残酷的现实:

  1. 增长速度的指数化:顶尖量化机构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任何传统金融的想象。
  2. 物理速度的极限化:竞争已经深入到机房、服务器和光纤的物理层面,胜负在毫秒之间。
  3. 策略学习的智能化:AI大模型正在以恐怖的效率吸收和复制人类几十年来积累的交易智慧,并将其执行得更完美。

面对这种新现实,许多人类顶尖高手并非彻底放弃,而是在进行战略性撤退。他们在等待,等待机器暴露出它们自身的弱点和问题,然后再重新入场。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终极问题:当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并完美执行所有已知的交易策略时,人类交易员的未来在哪里?这个市场,是否最终会变成一场只剩下机器与机器对决的游戏?

评论

用户头像
2025-11-03 11:47:18

将外部服务器置于核心机房,假如鏈路沒有刪減的情況下(大家系統互相獨立),只是縮減物理距離,並不會產生你所說的“无法察觉和阻止入金100億”。據我所知不少高頻量化都把服務器放在了券商的機房,就為了爭交易中的每一微秒,所以只能說你們為認知錯誤付出了代價

评论